查看原文
其他

【传统文化】诗词里的古代生活——《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创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白居易时年16岁,本诗是当时白居易赴长安应考时的习作。诗题中的“赋得”,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本诗中诗人关注的对象,是世间再普通不过的古原绿草,他们看似弱小,其实生命力非常旺盛。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大意:古原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昌荣。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遍地滋生。远处的春草侵占了古道,阳光下的绿色连着荒城。我又在这里送友人远去,萋萋芳草尽是离别之情。


诗词里的故事

1、本诗的“成名”故事:贞元三年(787),16岁的白居易到长安应科举试,期间,曾去拜谒过当朝名士、时为著作郎的顾况。那时的谒见,就是以诗文作媒介,白居易就将自己的诗作投献给顾况“问路”。当顾况看到“白居易”这个名字时,就借名调侃了一下白居易,顾白居易说:“京城的米价很贵的,要想在此生活可不易啊(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这虽是拿他“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的是,没点才华,在京城的这碗饭可不好混着吃。

但是,当顾先生捧起白居易的诗稿,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几句诗时,态度立马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拐弯,不禁大为嗟赏,道:“你能写出如此精美的诗句,待在长安,是没啥困难的了。”

顾况也是个爱才之人,随即在朋友圈子中,向朋友们大力推荐白居易,很快,白居易在长安就声名鹊起,于是,白居易在长安“居即易矣”了。



2、古人眼中的“草”:同样一棵小草因其生长季节不同、生长环境不同、生长状态不同、便具有了不同的形象特点,再加上欣赏者不同的年龄、境遇和情感,草的意象便具有多种含义。总起来有以下几类:

(1)表现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草的生命力非常顽强,不怕风吹雨打,不畏严寒酷暑,随处皆可生长。因此草成了诗人讴生命力的最好代表。

(2)抒发爱春惜春的情感

小草是最早的报春信使之一。诗人常用率先萌发的嫩绿春草,抒发爱春惜春的情感。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表达乡思离情

自从《楚辞招隐土》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大概是每年春天,春草都要重绽新绿,就像回归一样,而多情的诗人又往往由“草”的回归联想到的回归。诗人因此用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草象征同样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离愁。


穿越小问答


1.本诗中的“草”包含着(   )的象征意义?

A. 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B. 爱春惜春的情感 

C. 乡思离情  




编辑 | 王芳园

校对 | 陆月天


精彩回放



(点击链接进入)
【少儿阅读】清明绘本推荐——让孩子懂得亲情的珍贵!
【传统文化】《服饰中国风》3月份线上活动开始啦!
【浦图展览】《解密诺奖—数说诺贝尔奖的那些事儿》
【线上讲座】胆道系统健康科普
【互动挑战】《有多远,有多近》读绘本有奖答题活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